13103800666、13183112888
0373-2620999、2653888、2669888

地址:河南新乡**技术开发区
电话:0373-2620999、2653888、2669888
联系人:于经理
手机号:13103800666
河南寻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河朔图书馆:阅读光阴 见证历史

发布:市政协委员于贤娇 浏览:2209次

blob



  记者朱文君文/图


  在市卫河公园内,有一座**明清风韵的殿堂式建筑,被绿树环抱在初冬的晨曦中,安宁中透露出几分庄重和典雅,这就是著名的河朔图书馆旧址。河朔图书馆旧址主楼为三层宫殿式建筑,东西各有次厅两层,主次错落有致,比例和谐。2013年3月5日,河朔图书馆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几度风雨成就河朔图书馆

  据资料记载,河朔图书馆的前身为中山图书馆。1927年国民革命军联军北伐攻克豫北重镇新乡后,在各界群众支持下,开展了禁烟、禁赌等铲除旧习的活动,并罚没了一些款项。

  新乡驻军旅长根据指令,将罚没款一部分救济贫苦百姓,另一部分修建图书馆以开民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此馆命名为“中山图书馆”。1927年秋,在新乡道清车站东侧购地10亩,开始动工兴建。1928年3月“中山图书馆”落成,设有阅览室、借书处、书库等,因环境优美,又被人们誉为“道清花园”。“中山图书馆”创办后,受到各界欢迎。后在一些知名人士的呼吁下,各界为修建河朔图书馆筹集了大笔款项。

  资料显示,馆舍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原设计为“工”字形大楼,前半部分为借阅室及办公室,后半部分为藏书楼。**期工程三层宫殿式大楼于1935年8月竣工,分别在楼门两侧刻石留念。东边镌刻有“河朔图书馆落成奠基”字样,落款为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大门西侧则镌刻有“大厦连云秘笈累箧”的字样。当时的建设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外观为仿古建筑风格,里面为西式风格,光线充足,美观实用。

  但由于时势突变,河朔图书馆只修建了**期,即现在的建筑。

  历史长河一瞬间“阅读”沧桑近百年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新乡后,将河朔图书馆占为兵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将河朔图书馆作为驻军司令部。1946年3月3日,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来新乡视察,在河朔图书馆听取了新乡执行小组的情况汇报。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朔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9月设立平原省,在河朔图书馆成立了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又成立平原省图书馆。1952年10月,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省图书馆改为河南省新乡图书馆。1953年4月,河南省新乡图书馆移交新乡市,组成新乡市人民图书馆。1999年10月市图书馆搬迁后,市政府将河朔图书馆划给新乡市群众艺术馆管理使用。2000年9月25日,该建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建筑物已经落成80多年,它在被人欣赏赞美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雨变迁。

  科学实用又美观豫北地区也少见

  王惠敏,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如今已经在新乡市图书馆工作了30多年,他从参加工作时就在位于卫河公园的河朔图书馆旧址旁居住。当时的生活虽然比较清贫,但对于有“文青”情怀的王惠敏来说,能在一个幽静典雅的环境里居住,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后来,为了保护这座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居住在卫河公园内的居民积极响应政策,全部迁出了卫河公园。

  “这座建筑设计得非常科学,既实用,又美观,特别是半地下室建筑结构,冬暖夏凉,对图书的保存十分有利。”王惠敏副馆长对曾经工作过的河朔图书馆旧址充满感情。

  对此,曾经在河朔图书馆旧址工作过数年、如今任市博物馆馆长的牛万新也深有感触。牛万新馆长说,业界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河朔图书馆在设计时是出了两份图纸,后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建设条件等等,其中一份图纸变成了现在的河南大学图书馆,另一份图纸变成了河朔图书馆,即现在的市群艺馆办公所在地。该建筑由于外观恢弘大气、美观实用,而入选豫北地区“*美建筑”之一。

  2009年,在新乡解放暨建市60周年之际,河朔图书馆旧址及卫河公园一景以“体现新乡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新乡新八景”之首。

  旧址续写新篇共筑精神大“家园”

  图书馆搬迁至牧野公园附近后,这里成了市群艺馆的办公场所,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这里除了常年进行公益培训外,还经常举办群众性文艺活动,诸如书画展、摄影展、广场文艺演出、传统庙会等等。

  11月15日,记者再次走进这座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河朔图书馆旧址内。二层的展览大厅内,正在展出一些书画家讴歌时代与生活的精品佳作,木质地板踏上去既朴实又透着时光的厚重。在馆内一层的一间办公室内,几名年轻的群众艺术工作者正在忙碌着。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三年的曹路说,他对这座建筑物很感兴趣,也很庆幸自己能在这里工作和学习,他很珍惜这种环境带给他的无形“促进”力量,希望能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致力于城市的群众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建设,共同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2016年11月19日平原晚报A08版刊登,河南寻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 返回顶部
  • 13103800666
  • 0373-2620999
  • 在线咨询
  • 扫描进入客惠来商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