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3800666、13183112888
0373-2620999、2653888、2669888

地址:河南新乡**技术开发区
电话:0373-2620999、2653888、2669888
联系人:于经理
手机号:13103800666
河南寻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点赞爱心人士帮助杨德志之余值深思

发布:市政协委员于贤娇 浏览:1084次

  ■姬国庆

  2016年9月9日平原晚报第4版刊登

  9月7日,在我市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在本报记者的陪同下,37岁的“渐冻人”杨德志和父亲启程前往阔别了20年的老家南阳,并将在当地媒体的协助下办理残疾证。(《平原晚报》9月8日A07版报道)

  杨德志是不幸的,他不但家庭很贫困,而且早早就患上了“渐冻症”。更加让他为难的是,由于生活异常困难,他明明是个残疾人,竟然没有经济能力回南阳老家办理残疾证。

  但是,杨德志又是幸运的,本报得知他的困难后,及时刊发报道,并得到了《南都晨报》的积极响应,两家媒体联手帮助杨德志办理残疾证。

  更加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报对杨德志的事情报道后,很快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爱心人士纷纷以不同方式为杨德志奉献爱心,帮助杨德志实现“回家梦”、“办证梦”。

  我们看到,九三学社新乡红旗三支社主委于贤娇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将2000元现金送交本报,作为杨德志此行的费用并请记者代为转达对杨德志关切之意。

  河南驼人集团董事长王国胜特别理解杨德志一家人的心情,特意委托友人向本报转账2000元对杨德志进行资助。

  还有一名年轻的妈妈,她带着孩子找到杨德志,将1000元现金塞到杨德志手中。

  平日里对杨德志关爱有加的路花香为了解决杨德志的交通问题,决定与好友闫龙亭轮流驾车送杨德志回南阳老家,并且还借来便携式轮椅,方便杨德志下车后出行。

  ……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说,社会还是好人多,新乡还是好人多。

  可以说,现在,杨德志的心愿马上就可以实现,值得欣慰。

  按说,这条新闻释放的都是正能量,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索就会发现,在杨德志得到救助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作为媒体,本报和《南都晨报》有为弱势群体发声和帮助的责任,媒体通过报道帮助杨德志是应尽之责,这没有啥可说的。

  但是,于贤娇、王国胜、“年轻妈妈”、路花香、闫龙亭等好心人,其实他们并没有帮助杨德志的必然责任和义务,然而,他们作为普通人,看到杨德志遇到困难后,该出手时就出手,共同协手帮助杨德志办理残疾证,值得可敬。

  那么,我们想问的是,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此之前,相关部门和单位怎么没有帮助杨德志呢?

  我们认为,民政部门就是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比如,就在本报报道这条新闻的右侧,有条新闻报道的是红旗区民政局和红旗区东街办事处民政科帮助游乃民解决家庭困难和学费的。同样是弱势群体,杨德志为啥就不能得到民政部门的帮助呢?是不是因为杨德志没有新乡户口?

  那么,慈善组织呢?我们之所以成立慈善组织,其目的肯定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杨德志作为一个又穷又残之人,是杨德志不符合慈善组织帮扶的条件,还是慈善组织不知道杨德志遇到的困难呢?

  作为残联部门,根据杨德志的身体状况,他就是个残疾人。残联部门实际上是残疾人的“娘家部门”,这个部门怎么也没有像爱心人士那样帮助杨德志呢?

  可能,有些部门或单位会找理由说,杨德志没有新乡户口,是外地人,但是,我们想说的是,杨德志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新乡的爱心人士能不分“地界”地帮助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为啥就不能找找能帮助杨德志的理由呢?况且,帮助杨德志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付出。匪夷所思!值得深思!

   

  • 返回顶部
  • 13103800666
  • 0373-2620999
  • 在线咨询
  • 扫描进入客惠来商城
    微信